如同生活上許多的事物一般,高爾夫球也有許多代代相傳的經驗法則。雖然許多經驗法則可以增進球友們學習的速度,但許多經驗法則中隱含了以訛傳訛的迷思。這篇文章要討論以下列八個常見的迷思。迷思一 鈦桿頭可以打得比較遠
利用鈦合金來製造桿頭已蔚為風潮,大部分球桿廠商都推出鈦合金的發球木桿或球道木桿,甚至有些鐵桿組也以鈦合金製造。鈦是製造飛機機身的主要材料,其每單位重量的強度比鐵好上許多,許多廠商都宣稱說鈦合金的球桿可以打得較遠,然而,事實是如何?
事實上,長桿身與強勢桿面角才是幫助球打球打遠的主因。愈輕的球桿可以讓球員揮桿速度加快,以擊出更遠的距離。由於鈦合金質輕強度高的物理性質,在 同樣球桿總重量可以製造出體積較大的球桿頭。大的球桿具備較大的甜蜜點,可以容許球員有較大的揮桿失誤。由於擊球容錯空間的加大,可以彌補長桿身不易打準 的缺點,因此球桿設計師得以加長桿身,並用更強勢的桿面角。這兩項設計都才是幫助球飛得更遠的真正原因。
另外一個謎思是,許多人都是認為鈦的硬度較佳,所以可以將球『彈』的愈遠,其實並不然。單就硬度而言,許多鐵的硬度也比鈦來得高。再者,美國高爾夫 球協會USGA對球桿頭的彈性效應已做了限制,對於符合USGA標準的球桿,桿頭彈性效應已經限定在一定範圍內,並不能從彈性來增加擊球距離。
簡單回答這個問題,鈦桿頭可以打得比較遠嗎?鈦桿頭並不直接影響擊球的遠近,鈦合金的硬度對擊球距離也無益處。但是鈦合金比較輕,可以製造較大桿 面,或較佳的配重設計,以增加球桿的易打性。易打的球桿自然可以採用較長桿身及較強勢桿面角,長桿身及強勢桿面角才是幫助擊球的距離的主因。
迷思二 彈性佳的桿頭可以打得比較遠
如同在迷思一提到的,1998年美國高爾夫球協會USGA已經訂定一種測試球桿桿面彈性性質的試驗,這種試驗可以檢驗球桿桿面是否有過強的彈性效應。
多數球桿廠商都遵循這項測試,將球桿桿面限制在『合法』範圍內,而且絕大多數的球桿彈性都接近『合法上限』。因此球友們實在不需在球桿桿面彈性的問題上考慮過多。
迷思三 長桿身是給高個兒用的
這是非常常見的迷思。桿身長度的決定因素包含了靜態與動態因素,靜態因素有著身高、手到地面的高度、站姿等。動態因素必須從擊球測試來獲得,合適的桿身長度會幫助球員穩定地擊中球桿的中心,且產生穩定且較遠的距離。
由此可見,身高只是選擇桿身長度許多因素之一。此外,許多身材較矮小的球員反而適合較長桿身。較長桿身可以增加球員揮桿速度,用以彌補球員身材的劣勢,擊出較遠的球。
迷思四 每支七號桿距離相等
許多人都相信球桿的號數是一種標準,不同廠牌及形式的同號球桿,其擊球距離及路徑應大略相同。這其實是一項非常錯誤的觀念。
事實上,球桿的號數與擊球距離的關係是沒有一定標準的。唯一可以比較的關係是同一廠牌生產的同一組球桿內擊球距離之相對關係。例如同組鐵桿五號鐵桿打得比六號鐵桿遠,且四號鐵桿打得比五號鐵桿遠。但不同廠牌及型號的球桿就無此關連。
現代球桿發展的趨勢是同一號球桿,擊球距離愈來愈遠。今天的七號鐵桿的擊球距離可能等於五年前的六號鐵桿。簡單言之,球桿號數是並不是個標準,每一 號球桿的與鄰近號數球桿擊球距離的間距也不盡相同。球友們在購買球桿時,宜多測試比較每一組的不同,選擇最符合自己期待的球具。
迷思五 桿頭愈大打愈直
原則上,愈大桿頭的球桿,是比較可以矯正擊球的小缺失,而幫助擊出直球的。然而,幫助打直球的原因並不是較大的桿頭體積,而是桿面配重的關係。
在大桿頭的球桿裡,桿頭大部分質量都分佈於桿面四周。這正是周圍配重的原理,利用桿面周圍的配重的增加,來增加桿面擊球的甜蜜點。較大的甜蜜點可以幫助球員打出直球,這也是大家認為大頭球桿比較容易打直球的原因。
迷思六 桿身彎曲點可以改變球飛行路徑
桿身彎曲點(Bend Point)是桿身在揮動時彎曲曲度最大的點,一般球桿廠商會標明其生產的桿身是高、中、或低彎曲點。高彎曲點是較接近球桿把手處,低彎曲點則較接近桿頭 處。許多人都相信高彎曲點可以打出較平的球路,低彎曲點可以彎曲球桿末稍而打出較高的球路。雖然聽似有道理,但並非事實。
現今生產的高爾夫球桿身,最高及最低的彎曲點之差異並不會超過並不會超過四公分。而其位置大約從球桿頭算起,45%桿身長度處,顯然易見,四公分的差距並不會對擊球的球路有太明顯的影響。比較有差別得反而是擊球的感覺。
一般而言,低彎曲點造成揮桿時桿頭比較重的感覺,而高彎曲點的球桿揮動時桿頭感覺比較不明顯。簡單而言,換不同彎曲點的桿身,在物理的觀點下,是無法改變球路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可以改變揮桿及擊球的感覺,或許這種感覺的不同對擊球會造成某些程度的影響。
迷思七 高差點球員用鑄造球桿,低差點或零差點球員用鍛造
對大部分球員而言,鍛造球桿或鑄造球桿是很難分辨的。有一針對職業球員做的研究,要求他們許多不同的球桿中,分辨出鍛造或鑄造的球桿,大多球員都無法準確的判斷出來。
鍛造與鑄造的差異是在其製造方式。鍛造是以較軟的鋼鐵製作,例如以1030或8620低碳鋼做為材料,再以鍛造機具壓製成形。鑄造是以溶鐵(例如用431不鏽鋼)灌注於模具中,待冷卻後即可成形,最後再加以拋光處理。
雖然鑄造用較硬的鋼鐵所製造,但其事實上在一般使用上是很難感受出來。下回選購球桿時不要一味用自己的差點來選擇球桿,最適合你的球桿可能不在你預期範圍內。
迷思八 我是打(標準、硬、超硬)桿身
大多廠商生產的球桿都會搭配不同硬度的桿身,以適合不同揮桿速度的球員。常見的標示有R表示一般硬度桿身,S表示較硬桿身,適合揮桿速度快的球員, X表示超硬桿身,適合揮桿速度非常快的球員。許多球友都認定自己是合適於某一種硬度的桿身,其實,各家廠商對球桿硬度的定義範圍皆不同,再加上球桿設計的 差異,我們實在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選擇不同廠牌球桿的硬度。
因此最好的策略是,拋棄現有成見,尋求專業的幫助,慎選最適合自己揮桿速度與感覺的桿身才不置於浪費你的投資。